牢固树立“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7-29    点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大力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问题。201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讲话中第一次把其概括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的定位,并且将这一主线确定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要求所有工作都要向其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以下简称“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有了这个明确的界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四个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作为一个重大的原创性论断,进一步丰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意义,是新时代民族理论创新发展的具体体现。

几年来,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阐释,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发表了诸多学术成果和理论阐释文章。这对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把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是清晰阐明了中华民族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完整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内容,而且也为中华民族或者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什么”做了明确界定。由于学术界对中华民族的内涵与外延、性质与属性有不同的认识,长期以来讨论不断甚至争执不休,在一定程度上给民族工作实践部门的同志带来一些困扰,不利于正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工作主线的定位。针对有关争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体性,认为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中华民族。

二是为正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系指明了方向。推动民族工作,既要依靠物质力量,也要依靠精神力量;解决好民族问题,既要解决好物质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精神层面工作的集中概括和理论提升。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系而言,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不仅进一步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定位,而且首次提出并明确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目标和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的是为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反过来就会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强调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我们党在民族理论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

三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指明了实践路径。中华民族作为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是利益攸关、荣辱与共、生死相依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引导各族人民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团结各族人民凝聚起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指引,也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及所有改革发展举措赋予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即要在实践工作中推动各民族更加坚定“五个认同”。

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是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以下简称“五观”)的强大思想武器,更是坚定“五个认同”的重要理论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民族宗教工作领域的诸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引导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五观”,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的战略举措。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立的是中华民族的现代国家,而不是近代西方那种所谓的“一族一国”的“民族国家”。按照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原则,建设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与剥削阶级建立的不平等民族关系有着本质的不同。用“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看待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共同书写辉煌历史、共同创造灿烂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历史与现实,就可以使各族人民更好地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形成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和宗教观。有了正确的“五观”,引导各族人民坚定“五个认同”,就不是简单的宣传话语或政治口号,而是拥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现实支撑的学术话语和理论表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武器。

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仅要认识到中华民族本身已经是一个已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转变的共同体,更要正确地把握中华民族与其组成部分(56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共同利益是靠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的。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各民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和希望。中华民族是各民族最大的依托和依靠,在此前提下,处理好各民族之间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对于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这是正确认识和更好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的两大基本问题。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就是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同时,要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要认识到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既为中华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不竭源泉和动力,中华文化又成为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民族文化不能自外于中华文化而不受其引导或规范。在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关系中,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有了这样的认识,把握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就有了方向和依据,那就是把“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五观”、坚定“五个认同”,增强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就是增进共同性的基本要求和基本任务。按照这个要求推进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 即及时调整过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逐步完善差别化、精准化的区域支持政策。同时,针对各民族在建筑、服饰、饮食习惯、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差异性,还必须按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原则予以尊重和保护,不能搞一刀切、千篇一律,以此更好地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纲领”和“主线”,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就是“目标”和“任务”。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标志,是推动各民族坚定“五个认同”,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这样才能使“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才能稳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才能更加牢不可破。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族学学会、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会长,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王延中

 



上一条:关于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月活动的通知

下一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闭

Copyright © 必发365电子游戏网址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郢都路27号必发365电子游戏网址

电话:0716-8068629(院办) 8068678(招办)  网管信箱:wlxyb@yangtzeu.edu.cn

Baidu
sogou